查看原文
其他

张小龙首次“焦虑”演讲:重塑规则,吓崩了多少自媒体人?| 全媒观

2016-01-12 腾讯传媒 全媒派

拉粉、加白名单、多发内容……这些真的是运营公号的正确姿势吗?微信掌门人张小龙昨天微信公开课的演讲金句频出,全新观点刷新自媒体人“三观”。全媒观为你解读张小龙演讲中的自媒体生存之道!




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“全媒派”独家编辑。未经授权,谢绝转载。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@qq.com。


天,微信的2016年首秀,也是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,备受业界关注。张小龙提出了微信的四大价值观,但言辞中更多表达了对微信平台的焦虑。他用反复的例证说明:微信的初衷不是做媒体化平台!


尽管微信的产品策略一以贯之,但是“微信之父”如此严厉地强调,着实让一帮自媒体人感到“肝颤儿”。微信如果收紧对微信公号的规则,那么谁最先死?想要在这个大平台上活得长久,应当遵循怎样的“操守”?


全媒派为你梳理演讲中事关自媒体“身家性命”的五大观点。2016运营公号,看清楚方向再出发!


微信平台未来定位做媒体都会死?做服务才能重生?


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,张小龙此番演讲最重要的信息莫过于他对微信平台的定位。搭载了海量内容的公号平台,确实像是个基于强社会关系网的内容传播平台。然而在张小龙看来,这并非微信平台的初衷。


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,我们一直说我们是要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。”怎么提供服务?张小龙在会上放出重磅消息,指出微信接下来会推出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——“应用号”,即一种轻量App,能在用户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各类服务。


这对自媒体人来说意味着什么?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打开微信的目的和场景会发生变化。现在用户刷朋友圈也好,用微信聊天也罢,主要进行的是一种信息消费,用户对微信的预设是获取新消息,因此能推出优质内容的公众号会有较高的地位。




但“应用号”会对这现有生态构成颠覆,先不论大量实用性服务会不会抢走用户时间和流量,光是让内容公号和应用号在一个页面上出现,所带来的冲击就不容小觑打个比方,同样是吃饭,在综合性大商场和美食街的就餐场景截然不同。在美食街,用户的目标就是吃饭,因此餐馆把饭菜做好就很容易赢得用户;但在大商场,用户来这里除了吃饭,还有购物甚至是游戏、观影的需求,因此商场的餐馆通常设计在顶层,格调和档次也要与商场的其他部分相配,这样才能赢得客户。


而现在微信想做的恰恰就是“综合性的大商场”,希望把各种各样的日常服务都收纳进来,真正实现“连接一切”。内容公众号要想在新的微信环境中取胜,就需要思考用户打开微信时有哪些需求?与自身的内容有哪些连接点?如何在新平台中及时地出现和“消失”?


以服务为导向的平台定位必然会影响内容公众号的生存,自媒体人需要妥善布局新的内容传播策略,才能在微信搭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中找到一席之地。


日常运营“不打扰”Less is more


为什么微信后台每天只能推一条?为什么只能看到好友的评论?为什么微信群设定500人上线……微信好像给大家设置了很多看似严苛的条条框框。对于这个问题,张小龙的答案很简单——“少即是多”


这看似和我们的常识相反。许多自媒体人都觉得发布更多的信息就能获得更多的曝光量、更多的用户时间,以此增加用户黏性。但是,一个人一天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,太多的内容不但造成信息冗余,也违背用户体验。因此,所谓抢占用户注意力,很多时候是生产者的一厢情愿。


对此,张小龙认为好的产品应该是“用完即走的”。他提出:“更少的信息意味着用户可以更高效的处理,意味着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,意味着这个产品的未来会变得更大。”




此外,“少即是多”也有更深层次的考虑。媒体人魏武挥说,他很佩服微信不用流量分配生意。微信官方不做流量分配,因此微信上也没有诸如“内容榜”之类的东西,自然也不存在“刷榜”的概念。公众号无法依靠微信方面的推荐、用户评论热度等等来获取流量。


这实际上是一种“倒逼生产”的方法,当各种夺人眼球的“捷径”都不存在的时候,公众号就只能回归到最基本的内容生产。而这恰恰是能让公众号走得长远的核心竞争力。


因此自媒体人应当认识到,微信“少即是多”的苛刻环境,实际上在最大程度上屏蔽了干扰因素,将内容生产竞争还原到尽可能公平的环境之中。


原创生产保护真正有价值的内容


在当下的微信公号生态中,高阅读量某种程度上仍是核心诉求,鸡汤文,病毒传播文盛行。张小龙认为,流量大的内容不一定就好,微信平台认可的是有创造性和有价值的内容。为此,微信方面花了很大力气扶植原创内容。


根据《2015微信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》公布的数字,自“原创声明”在2015年1月23日上线以来,微信共处理涉知识产权案件1.3万件,原创声明功能保护了515万篇文章,维权案例数量呈上涨趋势。




此外,微信还允许用户通过手机端对违规声明原创的内容进行举报,从2015年5月至2015年11月七个月间,微信共这类举报文章1.9万多篇。




腾讯法务部总经理江波在会上表示,微信将来会把原创的范围扩大到语音、视频等领域,创造良好的版权生态。这也表明了微信方面维护原创内容的决心。


如今,部分公众号把微信当成输送流量的管子,为了能增加阅读量导流有时甚至不择手段。这当然不是微信平台希望看到的。


张小龙还透露,为了扶持原创,将提升对原创文章广告分成的利好,这再次表明微信对于原创内容的保护。


竞争生态拒绝所谓特权


自媒体经常会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XX公号的XX权限。有的人还认为拥有某种特殊权限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资本。然而张小龙并不认同这种现象,他认为诸如此类的权限是“一个系统的瑕疵”。张小龙认为,通过找关系或者是白名单这样的方式来满足少数人的需求,不在微信鼓励的方向中。如果某种功能有一种普遍的需求系统,就应该开放这个功能让大家都可以使用。


白名单等特殊待遇实际上划分了“我有你没有”的特权界限,这与互联网公平开放互惠的文化是背道而驰的,依靠这些特权维持的公号也不会走得长久。




正如张小龙所说,微信平台需要用公平、公正的规则来对待用户。公众号运营者应该学会在“你有我也有”的条件下公平竞争。


商业模式归依实现“无形”的商业化


盈利模式,是依存于微信平台的自媒体们另一关心话题。张小龙认为,微信确实需要商业化,但“不是基于骚扰的、基于流量变现的商业化”,而是一种“无形”的商业化。


怎样才能化商业运作于“无形”?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上基于社交关系的优惠券。一般的优惠券利用率很低,对商家和用户来说都是一种浪费。但微信上的优惠券都是朋友转发的,也就是说,只有朋友去那个商户消费过,才能转发这个优惠券。


这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商业化操作,参与各方都从中得益。优惠券的传递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,从而增加了用户的认同度和使用率,商家从中得益;而用户也因为转发优惠券多了社交内容,联络了感情;从微信方面来说,这当然是实现商业化的一种不错的开始。


基于此,张小龙认为商业化和用户的价值、用户的体验并不是矛盾的。商业化运作不一定都是打扰用户的各类广告,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拓展微信的商业运作才是王道。


未来,公号应该努力在维护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进行商业化操作,硬性地植入广告很难换得用户长久的好感。基于社交关系的服务属性和价值归属,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。


张小龙的首次演讲释放出服务定位、少即是多、无形营销等微信的“价值观”,力图打造尊重原创、公平竞争、量少质优的综合型服务平台。要知道,懂得平台规则的公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2016年运营微信公号,以上这些大方向千万不能跑偏!


...

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


传媒圈都在读的深度好文!创新工场:活路留给怎样的内容?


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:

长期加班 | GoPro转型 | 社交媒体 | 记者薪水 | 大神公关稿 | TED演讲 | 高温天 | VOX | 二战电影 | 美食剧 | FT易主 | 电竞主播 | 媒体团灭 | 秘密花园 | 卫报 | 华尔街日报 | 本土港媒 | 创业公司死法 | 新视野号 | Vice纪录片 |

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